G.GALLERY
  • Exhibition
  • Review
  • News
  • Artist
  • About

「雙峰駝 /青色/ 漆 - 催眠術 /泥漿/南方
                                                                           ——陳于文創作個展
」

​

  
图片
《棲息地-自由過頭舒適圈》  2016   壓克力、木板

陳于文創作展 
策展人:蔡芷妮

回憶是個人幻想的生成物,當時間流動,「此刻」都在一點一滴成為「過去」。
藝術家將記憶的碎片與物件,拼湊出一個虛構卻最接近真實
的回憶。

展覽日期|2016/11 /19 - 12 /18
展覽地點| 居藝廊 農安空間
展覽地址|台北市中山區農安街227巷3弄3號B1F
開放時間|PM 2:00- 08:30
開幕茶會|2016/11/20    PM 02:30 – 17:30
图片







《喜歡、討厭與盒子》
2016
鉛筆、壓克力
15.5 x 22.5 cm

图片

《記憶的反述》

                                                                                                                                                                                                                                                                                      文/蔡芷妮

         “所謂純粹的現在,即吞噬未來的、過去的、難以把握的過程。據實而言,所有知覺均已成記憶。”
          (The pure present is an ungraspable advance of the past devouring the future. In truth, all sensation is already memory.) 
                                                                                                                                                                                              ― 《物質與記憶》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

         記憶是每個瞬間的保存,而隨著時間滾滾流動間、加上了主觀者的感覺而越滾越大、把過去的意識融合於現在的意識之中,則是形成了回憶。

         簡單來說,回憶是個人幻想的生成物。

         當時間流動,「此刻」都在一點一滴成為「過去」。由於累加的過去無法完全消化,使人無法記下所有的事件、周圍的環境、說過的言語,只能選擇性保留重要的事物,包括因為情感衝擊後的印象、潛意識保存的感知。

         查理斯.狄更斯在寫小說《塊肉餘生記》時曾赴義大利旅行。他在相關記述中曾經描述,有一天晚上,自己去散步,來到一個看起來非常熟悉的地方。他道:「如果我不是在那裡被謀殺,在某一段前世,我不可能這麼完整地記得那個地方,也不會像那樣感覺渾身血液都凍結了。」
在客觀的記憶現象中無法以科學角度解釋的熟悉感,似乎都像是夢一樣的呈現,見不到的畫面則被感官取代,感情衝擊後留下的餘韻。以這段關於感知記憶的描述來探討﹐那熟悉感必定是一種絕對不依賴於物質的能力。

图片
《她就在那裡靜靜守候》    2016    鉛筆、壓克力畫布
​

        于文作品中所表達的事件,能簡略為幾個精簡的關鍵字,幾個關鍵字再以代號稱之,則化繁為簡。反之,若要從代號去了解作品的意象,則是由簡入繁去衍生思考。像是馬奎斯在《百年孤獨》一段關於記憶的描述,不是通過已有的記憶,而是從相反的方向再娓娓道來。
“將原本的事物陌生化,重新展示日常生活中那些我們熟悉但從不關注,一直被忽視的東西。那隨著時間流動,現在也逐漸成為過去,回憶有天是否也會消逝、扭曲、刪減而不復返?”
​
         柏格森說過“時間是創造,而不是別的東西。”(Time is invention and nothing else.)

         于文將這些零碎的片段拼湊成影像、符號,將原本的內容逐漸偏離真實,構成想像中的回憶,印象轉換成畫幅。一方面透過個人物件拼湊情境,另一方面在每單幅畫作上,藉由重複出現的物件暗示畫面空間的關連性,試圖讓畫面形成不間斷的遞迴模式。

         在繪畫形式上,于文受 2D 電玩遊戲中點陣的硬邊圖像風格影響,在畫面中以平面形式表達 3D 想像空間,利用壓克力或油彩顏料堆疊與磨平的技法製造基底,讓畫面扁平而僅能藉由畫面造形,以閱讀空間構造,營造出回憶中清新單純的想像,蒙上了一層薄紗,創造了像夢一樣美好的回憶。

“心目中的未來卻充滿無窮的可能,因而好像比事實上的未來能使我們有更多的收穫。希望比佔有更加明媚動人,而夢境比現實更加明媚動人。”
也許,柏格森在巨著《時間與自由意識》所描寫的就是這樣的畫面。

​​
图片
《棲息地-地方特色顛坡體驗營》
         此次展出的新作品《棲息地系列》是陳于文將個人在生命歷程中體驗的一個又一個故事,每個階段所經歷的事件,將當下的生活環境繪於畫面中,用多個單純的空間畫面使其產生關係,暗示故事的現在進行式。

         在模糊且平面化的空間中,明顯而獨立出來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座位。彷彿在無數個場景裡,于文在尋找一個個屬於自己的位置,安排她今日的棲息地。

 


藝術家介紹

陳于文
1992 出生於台中,台灣
2014 畢業於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
2014 就讀於新竹教育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 

個展
2016 《左手走在路上看見一灘水。》Merry Café,新竹

聯展
2016 《我們都在這裡鬼混》竹師藝術空間,新竹
2015 《格式移轉》竹師藝術空間,新竹
2015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世貿一館,台北 
2015 《我要牛肉!》竹師藝術空間,新竹
2014 《JIGSAWS AND PUZZLES》竹師藝術空間,新竹 
2014 《众》竹師藝術空間,新竹
2014 《2014 藝術新聲》大墩文化中心,台中
2013 《熟》大墩文化中心,台中 
2013 《花開的季節》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Copyright © 2015  居藝廊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