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柏豪「光影計劃」-《Routine》
紀柏豪創作展
策展人│蔡芷妮
策展人│蔡芷妮
「我們在使用城市,並且對這種使用的經歷有著親身體驗」
─珍・雅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珍・雅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展覽日期|2016.12.24 - 2017.01.22
開幕茶會|2016.12. 24 (六) 14 : 30
展覽地點|居藝廊 農安空間
展覽地址|台北市中山區農安街227巷3弄3號 B1
開放時間|14 : 00 - 20 : 30 ( Wed. - Sun. )
開幕茶會|2016.12. 24 (六) 14 : 30
展覽地點|居藝廊 農安空間
展覽地址|台北市中山區農安街227巷3弄3號 B1
開放時間|14 : 00 - 20 : 30 ( Wed. - Sun. )
柏豪生活在臺北,對夜晚時段密集的人造光源早已習以為常。在他到了歐洲後,才注意到大多數城市晚上的光源密度遠低於臺北,對夜晚的印象也因而產生落差。
這才意識到,過去我們忽視了城市各種光源的分佈與目的。
現代化城市所造成的社會,透過計量化與標準化來維繫秩序。照明系統的出現,讓現代社會得以利用夜晚時段拓展有別於傳統的休閒和經濟活動,不再拘限於太陽起落的天然節奏,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無關乎個人生活習慣差異,熬夜等慢性自殺壞習慣也漸漸形成。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得以依循每日「個別的作息時間」,而不是「太陽日照的時間」,有了明確的預期:一個以天為單位的循環。
城市中的各種光源,如交通號誌、街燈、車燈與招牌,亦是種文化符號,依循著特定的限制與規格,維持秩序並形塑動態的都會夜景。若「光景」是種規訓手段,其中必然涉及權力的結構與分配。在日復一日地重複中,定位出個體所處的狀態與所在環境的關係。在看似抽象的循環中,呈現都會空間的光景節奏,並延伸建構時間認知的過程,這些概念圍繞著科學與美學的方式,讓觀者得以從自己或另一個視覺、聽覺角度,體會到環境中的聲光、聲音的流動。
本次展覽的是紀柏豪「光影計畫(Lightscape)」的延伸,透過系列錄像,藉由其外顯與內涵的節奏,從不同空間與時間維度去觀察、討論日常生活中的規律與秩序。
這才意識到,過去我們忽視了城市各種光源的分佈與目的。
現代化城市所造成的社會,透過計量化與標準化來維繫秩序。照明系統的出現,讓現代社會得以利用夜晚時段拓展有別於傳統的休閒和經濟活動,不再拘限於太陽起落的天然節奏,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無關乎個人生活習慣差異,熬夜等慢性自殺壞習慣也漸漸形成。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得以依循每日「個別的作息時間」,而不是「太陽日照的時間」,有了明確的預期:一個以天為單位的循環。
城市中的各種光源,如交通號誌、街燈、車燈與招牌,亦是種文化符號,依循著特定的限制與規格,維持秩序並形塑動態的都會夜景。若「光景」是種規訓手段,其中必然涉及權力的結構與分配。在日復一日地重複中,定位出個體所處的狀態與所在環境的關係。在看似抽象的循環中,呈現都會空間的光景節奏,並延伸建構時間認知的過程,這些概念圍繞著科學與美學的方式,讓觀者得以從自己或另一個視覺、聽覺角度,體會到環境中的聲光、聲音的流動。
本次展覽的是紀柏豪「光影計畫(Lightscape)」的延伸,透過系列錄像,藉由其外顯與內涵的節奏,從不同空間與時間維度去觀察、討論日常生活中的規律與秩序。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艾米莉·湯普森(Emily Thompson)在其著作《The Soundscape of Modernity》曾提到:當代社會的景觀,受都市化的影響遠比自然環境為多,處於一直不斷建構與改變中的狀態。
而今,噪音與光源變成現代化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副產品。當建築樓房越來越多,人們出於危機意識,會本能性迴避黑暗,人工照明更加便利,城市的氛圍卻因此越來越急躁,在這資訊爆炸時代,我們被霸道的強迫接受各種多元的資訊,不論我們想不想要。光線豐富的地方,等於會有更多人流與活動,聚集了屬於都會的環境聲響,或說是噪音。 但有趣的是,燈光的控制恰好間接控制了噪音,像一面相互規訓的鏡子,互相規制、相互影響,似乎也能對應到人對不同事物的定義之中,或許某些人的音樂會成為另一群體的噪音,人們生存在這樣的城市之中,有各自的定位,這樣的關係十分令人耐人尋味。 |
藝術家介紹
紀柏豪
來自台灣台北(1989-),就讀台大經濟系時因參與樂團而開始嘗試創作,曾加入法蘭黛(2009)與籌組可可床(2010-2011)與Hello Nico樂團(2012-2015)。退伍後與朋友一同經營Changee負責籌辦展演與教育推廣活動,也因此接觸到包含環境錄音、程式音樂等有別於過往經驗的創作形式。於倫敦攻讀音樂碩士時師事Patricia Alessandrini,嘗試將聲音藝術與新媒體創作結合。主要以聲音為創作媒介,作品大致上涵蓋但不限於電聲作曲、裝置、現場電子等形式。演出時常使用現成物與自製樂器,包含電子零件、日常與回收物等等。曾於荷蘭V2動態媒體中心、法國西帖國際藝術村、西班牙Laboral科技與創意產業中心、香港Asia Art Archive與PageNEXT駐村,及入選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等項目,並以個人名義於台灣、倫敦、威爾斯、曼徹斯特、鹿特丹、巴黎、北京、銀川、蘭州、深圳、香港、希洪等地發表創作與演出。
近期主要關注與演算法作曲(Algorithm composing)、生成式音樂(Generative music)與資訊聲音化(Sonification)相關的主題。進行中的計畫,環繞於日常生活經驗裡對節奏的感知,以及認知、個體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試圖去探討人們如何聆聽、解讀與再現周遭聲響,乃至聲音如何介入空間的狀態。日前獲台灣國美館贊助,於西班牙希洪的Laboral藝術與創意產業中心駐村,持續發展「光景計畫」。
紀柏豪
來自台灣台北(1989-),就讀台大經濟系時因參與樂團而開始嘗試創作,曾加入法蘭黛(2009)與籌組可可床(2010-2011)與Hello Nico樂團(2012-2015)。退伍後與朋友一同經營Changee負責籌辦展演與教育推廣活動,也因此接觸到包含環境錄音、程式音樂等有別於過往經驗的創作形式。於倫敦攻讀音樂碩士時師事Patricia Alessandrini,嘗試將聲音藝術與新媒體創作結合。主要以聲音為創作媒介,作品大致上涵蓋但不限於電聲作曲、裝置、現場電子等形式。演出時常使用現成物與自製樂器,包含電子零件、日常與回收物等等。曾於荷蘭V2動態媒體中心、法國西帖國際藝術村、西班牙Laboral科技與創意產業中心、香港Asia Art Archive與PageNEXT駐村,及入選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等項目,並以個人名義於台灣、倫敦、威爾斯、曼徹斯特、鹿特丹、巴黎、北京、銀川、蘭州、深圳、香港、希洪等地發表創作與演出。
近期主要關注與演算法作曲(Algorithm composing)、生成式音樂(Generative music)與資訊聲音化(Sonification)相關的主題。進行中的計畫,環繞於日常生活經驗裡對節奏的感知,以及認知、個體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試圖去探討人們如何聆聽、解讀與再現周遭聲響,乃至聲音如何介入空間的狀態。日前獲台灣國美館贊助,於西班牙希洪的Laboral藝術與創意產業中心駐村,持續發展「光景計畫」。